“光博會”集成電路(簡稱IC)產業發展論壇,專家與企業巨子紛至沓來,傳遞出一種信號:武漢IC產業迎來了巨大的歷史機遇。
集成電路是現代工業門類中的關鍵部件,廣泛運用于電腦、手機、家電等各種電子產品中。中國科學院院士鄒士昌介紹,全球電子產品貢獻的GDP達1.3萬億美元,其中半導體集成電路占近20%。
“目前,以美、日為主的IC生產大國,出于成本和產業升級考慮,正在由生產型向研發型方向發展。”中芯國際董事長張汝京稱,全球IC產業的布局調整,將使中國承接產業轉移,一舉成為全球IC制造大國。
張汝京的判斷來自多重原因。我國電子制造產業近年飛速發展,對IC的需求缺口極大。2005年,我國電子制造業銷售收入達4260億美元,其中對IC的需求達到1240億美元。但遺憾的是,我國自給率只有5%,發展IC制造業潛力巨大。
IC產業轉移,要挑選具有優勢的地區落戶。“而武漢的交通、水電,尤其是擁有1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00多個研發機構的強大科研實力,極具創建IC制造中心的優勢。”張汝京對江城信心十足。
6月,我國中部地區第一條12英寸IC生產線項目在武漢光谷開工,生產邏輯芯片和存儲芯片,一期投資就高達107億元,由中芯國際經營管理。此前,中芯國際已先后落子京、滬、津、蓉等市。
中芯的聚焦吸引來同行的目光。作為IC產業鏈的中心環節——制造廠的落戶,將產生強大的磁力效應。中芯國際總部所在的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僅IC設計公司就集中了上百家。專家介紹,為節約產業配套成本,上游的IC設計、下游的IC封裝,甚至生產機器供應商都將隨制造廠的投產而紛至。
磁力效應在光谷很快顯現,一個香港ACCEL公司參與投資、總額達6億元人民幣的芯片項目即將在光谷落戶,臺灣華瑞半導體已確定將封裝項目落戶在此。
武漢市已出臺政策,對投資額達到1000萬元以上的IC制造項目,給予最長3年的貼息。根據產業規劃,2010年,武漢IC產業鏈企業將達到近70家,年產值超過300億元,成為全國重要的IC制造中心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