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用戶名: 密碼 : 驗證碼: 點擊可刷新 免費注冊 | 申請VIP會員 | 固定排名 | 廣告服務
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首頁
PLC | 電機 | 變頻器 | 人(ren)機界面 | 運(yun)動伺服(fu) | 控(kong)制傳動 | 自(zi)動化軟件(jian)
DCS | 傳感器 | 通信(xin)網絡 | 現場總(zong)線 | 數據(ju)采(cai)集 | 電氣(qi)開關(guan) | 數傳測控
電源 | 嵌入式 | 儀器儀表 | 低壓電器 | 機器視覺(jue) | 工業安全 | 工控(kong)機(ji)
模具 | 電線電纜 | 電子元件 | 成套設備 | 液壓氣動 | 制 冷
機床 | 電力能源 | 機械設備 | 石油化工 | 礦業冶金 | 水工業
物流 | 軌道交通 | 汽車電子 | 工程機械 | 輸 配 電 | 電 梯
產品 企業 供求 文庫
下載 視頻 招聘 期刊 會展 培訓 庫存 論壇 訪談 維修  
熱詞:嵌入式 傳感器 電源 主板 工控機 PLC 人機界面 變頻器
新聞首頁 行業動態 政策法規 企業新聞 展會報道 企業紀實 風云人物      
您現在的位置: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首頁 >> 新聞首頁 >> 詳細信息

低碳經濟為工控相關產業帶來巨大挑戰 
(發布日期:2009-9-24 9:49:34) 來源:電氣自動化網
 
      氣候變化對人類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特征的低碳經濟受到了廣泛關注。

  新能源方興未艾

  新(xin)能(neng)源(yuan)和可再(zai)生能(neng)源(yuan)的(de)開(kai)發與(yu)利用是實現低碳經濟的(de)重要舉措(cuo)。近年(nian)來,很(hen)多國家都制定了新(xin)能(neng)源(yuan)發展的(de)詳細(xi)目標,出臺相關政策(ce)促進(jin)新(xin)能(neng)源(yuan)的(de)發展。2008年(nian),在(zai)新(xin)增發電裝機容量投資上,對可再(zai)生能(neng)源(yuan)的(de)投資首次超(chao)過傳統(tong)能(neng)源(yuan)。

  在(zai)新(xin)(xin)能(neng)(neng)源(yuan)(yuan)領(ling)(ling)域,目(mu)前(qian)主要(yao)大(da)國之間差距不大(da)。新(xin)(xin)能(neng)(neng)源(yuan)(yuan)產(chan)(chan)(chan)業(ye)(ye)的(de)(de)(de)(de)發(fa)(fa)展不僅能(neng)(neng)夠(gou)帶動(dong)我(wo)國經濟的(de)(de)(de)(de)快速發(fa)(fa)展,而且把握(wo)好此(ci)次(ci)全(quan)球性的(de)(de)(de)(de)發(fa)(fa)展浪(lang)潮對(dui)中國的(de)(de)(de)(de)整體實(shi)力(li)提(ti)高(gao)(gao)具有(you)極其重要(yao)的(de)(de)(de)(de)戰(zhan)略意義(yi):不僅有(you)利于(yu)(yu)保護(hu)環(huan)境或提(ti)供可替代能(neng)(neng)源(yuan)(yuan),還能(neng)(neng)夠(gou)帶動(dong)傳統產(chan)(chan)(chan)業(ye)(ye)轉型升(sheng)級,成(cheng)為拉(la)動(dong)經濟回暖的(de)(de)(de)(de)一(yi)大(da)引(yin)擎。由于(yu)(yu)新(xin)(xin)能(neng)(neng)源(yuan)(yuan)產(chan)(chan)(chan)業(ye)(ye)前(qian)期投資研發(fa)(fa)費(fei)用大(da),很(hen)多企業(ye)(ye)對(dui)新(xin)(xin)能(neng)(neng)源(yuan)(yuan)產(chan)(chan)(chan)業(ye)(ye)并不十分了(le)解,涉足積極性不高(gao)(gao),而政府對(dui)新(xin)(xin)能(neng)(neng)源(yuan)(yuan)的(de)(de)(de)(de)研發(fa)(fa)投入還比較有(you)限,所以大(da)多數新(xin)(xin)能(neng)(neng)源(yuan)(yuan)的(de)(de)(de)(de)開(kai)發(fa)(fa)和利用成(cheng)本較高(gao)(gao),技(ji)術(shu)水平(ping)較低,缺乏(fa)自主技(ji)術(shu)研發(fa)(fa)能(neng)(neng)力(li),技(ji)術(shu)和設備主要(yao)依靠進口(kou),技(ji)術(shu)的(de)(de)(de)(de)引(yin)進消(xiao)化吸(xi)收(shou)能(neng)(neng)力(li)較差,這(zhe)些因素制約了(le)我(wo)國新(xin)(xin)能(neng)(neng)源(yuan)(yuan)的(de)(de)(de)(de)發(fa)(fa)展。因此(ci),政府和相(xiang)關部門要(yao)進一(yi)步(bu)加大(da)技(ji)術(shu)研發(fa)(fa)力(li)度,只(zhi)有(you)占(zhan)領(ling)(ling)了(le)技(ji)術(shu)高(gao)(gao)地,才(cai)有(you)可能(neng)(neng)占(zhan)領(ling)(ling)產(chan)(chan)(chan)業(ye)(ye)高(gao)(gao)地。

  智能電網開始起步

  新能(neng)(neng)源(yuan)與可(ke)再生能(neng)(neng)源(yuan)作(zuo)為(wei)新能(neng)(neng)源(yuan),需要在技術、產(chan)業(ye)和社會(hui)各(ge)個方面進(jin)行系統(tong)性(xing)的(de)(de)(de)(de)變革。譬如,隨著新能(neng)(neng)源(yuan)發(fa)(fa)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的(de)(de)(de)(de)積極(ji)推進(jin),傳統(tong)的(de)(de)(de)(de)配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網(wang)(wang)(wang)絡(luo)已經不(bu)能(neng)(neng)滿足新能(neng)(neng)源(yuan)發(fa)(fa)展的(de)(de)(de)(de)需要,新能(neng)(neng)源(yuan)發(fa)(fa)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上網(wang)(wang)(wang)困難(nan)已經成(cheng)為(wei)制約(yue)新能(neng)(neng)源(yuan)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力(li)的(de)(de)(de)(de)主要瓶頸。以風(feng)(feng)(feng)(feng)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上網(wang)(wang)(wang)為(wei)例,一(yi)方面,由于(yu)(yu)建(jian)設(she)風(feng)(feng)(feng)(feng)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場(chang)需要大面積用地,國內風(feng)(feng)(feng)(feng)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場(chang)開(kai)發(fa)(fa)地區一(yi)般都(dou)集中(zhong)在偏遠地區,這(zhe)恰(qia)恰(qia)是(shi)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網(wang)(wang)(wang)比較薄弱(ruo)的(de)(de)(de)(de)地方,承(cheng)受能(neng)(neng)力(li)有限;另一(yi)方面,由于(yu)(yu)風(feng)(feng)(feng)(feng)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的(de)(de)(de)(de)不(bu)穩(wen)定(ding)性(xing),風(feng)(feng)(feng)(feng)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并網(wang)(wang)(wang)會(hui)引(yin)起(qi)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網(wang)(wang)(wang)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能(neng)(neng)質量下(xia)降,產(chan)生諧(xie)波污染(ran),引(yin)發(fa)(fa)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網(wang)(wang)(wang)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壓(ya)、頻率的(de)(de)(de)(de)不(bu)穩(wen)定(ding)等問題。由于(yu)(yu)這(zhe)些原因,我國目前一(yi)些并網(wang)(wang)(wang)的(de)(de)(de)(de)風(feng)(feng)(feng)(feng)場(chang)利用率偏低,無法形成(cheng)規模效應,導(dao)致(zhi)風(feng)(feng)(feng)(feng)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項目投(tou)資(zi)回報率偏低,阻礙(ai)了風(feng)(feng)(feng)(feng)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產(chan)業(ye)的(de)(de)(de)(de)健康(kang)運行與發(fa)(fa)展。因此(ci),新能(neng)(neng)源(yuan)的(de)(de)(de)(de)發(fa)(fa)展需要有互(hu)補性(xing)產(chan)業(ye)的(de)(de)(de)(de)支持,智能(neng)(neng)電(dian)(dian)(dian)(dian)(dian)(dian)網(wang)(wang)(wang)就是(shi)解決這(zhe)個問題的(de)(de)(de)(de)一(yi)個基本方案。

  在(zai)(zai)我國,智(zhi)能(neng)電(dian)網(wang)(wang)(wang)建設將分為三(san)個(ge)階(jie)(jie)段,在(zai)(zai)2009年(nian)至2010年(nian)期間的(de)規(gui)劃試點階(jie)(jie)段,預(yu)計(ji)投(tou)(tou)資5500億(yi)元;在(zai)(zai)2011年(nian)至2015年(nian)的(de)全(quan)面建設階(jie)(jie)段,預(yu)計(ji)投(tou)(tou)資2萬億(yi)元;而在(zai)(zai)2016年(nian)至2020年(nian)的(de)“引領提升階(jie)(jie)段”,預(yu)計(ji)投(tou)(tou)資1.7萬億(yi)元,屆時將建成統一的(de)“堅(jian)強智(zhi)能(neng)電(dian)網(wang)(wang)(wang)”,技術和(he)裝備全(quan)面達到(dao)國際先進水平。可見(jian),在(zai)(zai)接下來(lai)的(de)若干年(nian)間,智(zhi)能(neng)電(dian)網(wang)(wang)(wang)對拉動投(tou)(tou)資和(he)開創新(xin)能(neng)源關聯產業(ye)的(de)作用是非(fei)常明顯的(de)。依(yi)托智(zhi)能(neng)電(dian)網(wang)(wang)(wang),未來(lai)清潔能(neng)源裝機比例將達到(dao)35%。

  智能(neng)電(dian)(dian)網(wang)(wang)的(de)(de)(de)建(jian)設(she)將(jiang)帶動一個龐大(da)的(de)(de)(de)產業(ye)群體(ti)。智能(neng)電(dian)(dian)網(wang)(wang)將(jiang)對(dui)集成電(dian)(dian)路技術(shu)(shu)(shu)、軟(ruan)件(jian)(jian)技術(shu)(shu)(shu)、新型元器件(jian)(jian)技術(shu)(shu)(shu)、電(dian)(dian)子(zi)材料技術(shu)(shu)(shu)、網(wang)(wang)絡和(he)通(tong)信技術(shu)(shu)(shu)、存儲技術(shu)(shu)(shu)、網(wang)(wang)絡和(he)信息安全技術(shu)(shu)(shu)、顯示技術(shu)(shu)(shu)、測量儀器技術(shu)(shu)(shu)、電(dian)(dian)子(zi)專用設(she)備制造(zao)技術(shu)(shu)(shu)、導航和(he)遙感技術(shu)(shu)(shu)等多個領(ling)域產生極大(da)的(de)(de)(de)市(shi)場需求(qiu),對(dui)發(fa)電(dian)(dian)、輸電(dian)(dian)、配電(dian)(dian)及電(dian)(dian)力(li)儀表企業(ye)帶來巨大(da)發(fa)展(zhan)機遇,各種提升電(dian)(dian)網(wang)(wang)設(she)備智能(neng)水平的(de)(de)(de)通(tong)信網(wang)(wang)絡、高性能(neng)芯片(pian)設(she)計(ji)制造(zao)、軟(ruan)件(jian)(jian)產品也將(jiang)獲(huo)得巨大(da)的(de)(de)(de)發(fa)展(zhan)空間。

  需要指(zhi)出的(de)是(shi),要在(zai)智能(neng)電(dian)網(wang)這種(zhong)新興產(chan)業(ye)中取得競爭優勢,就必須在(zai)行業(ye)標準(zhun)等關鍵環節獲得行業(ye)的(de)話語權。據有關資料介紹,在(zai)美國(guo)(guo),制(zhi)定智能(neng)電(dian)網(wang)的(de)實施標準(zhun)至少有15家相關機構(gou)參(can)與。目前(qian)IEC(國(guo)(guo)際電(dian)工委(wei)員會)、IEEE(電(dian)氣和電(dian)子工程師學會)、NEMA(美國(guo)(guo)電(dian)氣制(zhi)造(zao)商協會)、EPRI(美國(guo)(guo)電(dian)科院)都已在(zai)智能(neng)電(dian)網(wang)標準(zhun)方面有所(suo)作為。

  ICT應用前景廣闊

  實際上,除(chu)了智(zhi)能(neng)(neng)電網,在實現低碳經濟(ji)的(de)過程(cheng)中,ICT在智(zhi)能(neng)(neng)工業電機(ji)系(xi)統、智(zhi)能(neng)(neng)物(wu)流(liu)、智(zhi)能(neng)(neng)建筑(zhu)等方面都有廣闊的(de)應用,從而可(ke)以大大減(jian)少二(er)氧化碳的(de)排放。如根(gen)據氣候組(zu)織的(de)一份報告預(yu)測,應用ICT技術的(de)智(zhi)能(neng)(neng)物(wu)流(liu)在2020年可(ke)以減(jian)少全(quan)球1.52Gt的(de)二(er)氧化碳當(dang)量,節約的(de)能(neng)(neng)源價值(zhi)為(wei)2800億歐(ou)元。

  工業活動是(shi)碳排放(fang)(fang)最(zui)大(da)(da)(da)來(lai)源(yuan)(yuan),2002年(nian)其排放(fang)(fang)占全球(qiu)排放(fang)(fang)總量的(de)23%,幾(ji)乎耗費了全球(qiu)總發電量的(de)一(yi)半(ban),而(er)工業電機(ji)系統是(shi)最(zui)主要的(de)方面。目前,一(yi)些發達國(guo)家在積極嘗試運用ICT技術增加(jia)工業電機(ji)系統的(de)智能(neng)(neng)化,如澳(ao)大(da)(da)(da)利亞(ya)的(de)智能(neng)(neng)能(neng)(neng)源(yuan)(yuan)、加(jia)拿大(da)(da)(da)卑詩水電公司的(de)智能(neng)(neng)電力等。我國(guo)工業用能(neng)(neng)需求龐大(da)(da)(da),因此,努力開拓(tuo)ICT在工業部(bu)門的(de)應(ying)用,將是(shi)我們面臨的(de)一(yi)個重要課題(ti)。

  總(zong)的(de)(de)(de)說來,低碳經(jing)濟(ji)的(de)(de)(de)發(fa)(fa)展模式(shi)不僅(jin)要求進一步提升(sheng)以(yi)低排放為(wei)特征的(de)(de)(de)ICT產(chan)業(ye)在(zai)(zai)國(guo)家產(chan)業(ye)結構中(zhong)的(de)(de)(de)比例,同時,也為(wei)ICT技術(shu)提供了新的(de)(de)(de)市場與(yu)發(fa)(fa)展空間(jian)。強電與(yu)弱電在(zai)(zai)新的(de)(de)(de)層次(ci)上集成使用,將有力地推(tui)動新能源(yuan)產(chan)業(ye)的(de)(de)(de)發(fa)(fa)展,促進低碳經(jing)濟(ji)的(de)(de)(de)實(shi)現。

  

    2008年5月(yue)28日(ri)上海——世(shi)界環(huan)境(jing)(jing)日(ri),設立(li)于每年的6月(yue)5日(ri),旨在提高全(quan)(quan)世(shi)界人民的環(huan)保意識,實(shi)現可持(chi)續發展(zhan)的最終目標。2008年世(shi)界環(huan)境(jing)(jing)日(ri)的主(zhu)題是“轉變(bian)傳統觀(guan)念(nian),推(tui)行(xing)低碳(tan)經(jing)濟”,該(gai)主(zhu)題要求各國(guo)政府、企(qi)業、社區共(gong)同(tong)采(cai)取措(cuo)施(shi),減(jian)少(shao)碳(tan)排放,促進建立(li)低碳(tan)經(jing)濟體系和生活方式,在全(quan)(quan)球范圍(wei)內實(shi)現綠色經(jing)濟、清潔經(jing)濟,以及大幅減(jian)少(shao)低效礦物燃料的使用,同(tong)時開發新型的可再(zai)生能源。

    自工業革命以(yi)來(lai),人類(lei)向(xiang)大(da)(da)氣(qi)(qi)中排入(ru)的(de)(de)二氧化(hua)碳(tan)等溫室氣(qi)(qi)體(ti)逐年增加,大(da)(da)氣(qi)(qi)的(de)(de)溫室效應也(ye)隨之增強。干旱、洪水(shui)、海平面升高(gao)、冰川消融、生(sheng)態(tai)系統崩(beng)潰、生(sheng)物多樣性損(sun)失和其他(ta)氣(qi)(qi)候變化(hua)的(de)(de)影響,構成(cheng)了(le)人類(lei)面臨的(de)(de)嚴重威脅,也(ye)引起了(le)全(quan)球(qiu)廣泛關注。針對溫室氣(qi)(qi)體(ti)的(de)(de)排放(fang)量(liang)(liang)化(hua)及減排,國際標準化(hua)組織(zhi)(ISO)于2006年3月(yue)1日發布了(le)ISO14064標準,提供(gong)了(le)一套(tao)全(quan)球(qiu)認可的(de)(de)溫室氣(qi)(qi)體(ti)量(liang)(liang)化(hua)及報告程序、指引和規范,以(yi)幫助各類(lei)組織(zhi)量(liang)(liang)化(hua)并報告他(ta)們的(de)(de)溫室氣(qi)(qi)體(ti)排放(fang)。

    “作為(wei)一個具有(you)社會(hui)責任(ren)感的(de)(de)企(qi)(qi)業,在推行(xing)低碳經(jing)(jing)濟,減少溫(wen)(wen)室(shi)(shi)氣(qi)(qi)體(ti)(ti)排(pai)放方面(mian),大有(you)可為(wei)。ISO14064標(biao)準能(neng)(neng)夠幫(bang)(bang)助企(qi)(qi)業管理溫(wen)(wen)室(shi)(shi)氣(qi)(qi)體(ti)(ti)風(feng)險(xian)并找出(chu)減量機會(hui)、提升能(neng)(neng)源與物料使用效(xiao)率、降低營(ying)運(yun)成本,規避未來溫(wen)(wen)室(shi)(shi)氣(qi)(qi)體(ti)(ti)總量超標(biao)限額風(feng)險(xian),以此樹立企(qi)(qi)業良好的(de)(de)社會(hui)形象。”全球(qiu)領先的(de)(de)第三方檢(jian)測機構SGS通標(biao)標(biao)準技術服務有(you)限公司(簡稱:SGS通標(biao)公司)國際認證服務部中(zhong)港地(di)區總監(jian)曾偉明先生認為(wei),“實(shi)施(shi)ISO14064標(biao)準將(jiang)有(you)效(xiao)地(di)幫(bang)(bang)助各類企(qi)(qi)業或組織管理及降低經(jing)(jing)營(ying)過程中(zhong)面(mian)臨(lin)的(de)(de)各種(zhong)因溫(wen)(wen)室(shi)(shi)氣(qi)(qi)體(ti)(ti)排(pai)放而導(dao)(dao)致的(de)(de)風(feng)險(xian)。例(li)如,由(you)于氣(qi)(qi)候(hou)變遷導(dao)(dao)致營(ying)運(yun)行(xing)為(wei)的(de)(de)中(zhong)斷(duan)、設施(shi)的(de)(de)損毀(hui),由(you)于企(qi)(qi)業的(de)(de)溫(wen)(wen)室(shi)(shi)氣(qi)(qi)體(ti)(ti)排(pai)放超標(biao),而導(dao)(dao)致的(de)(de)稅金增加(jia)、消費者抵制等多(duo)種(zhong)風(feng)險(xian)。”

    目前,歐盟、澳大利亞。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已經立法要求企業報告其溫室氣體排放狀況。一些行業中的知名品牌,如戴爾、歐萊雅、百事可樂、惠普和利潔時等都已宣布,也已要求一些供貨商測量并公布自己的“碳足跡”(carbonfootprint),即它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及報告要求,并逐漸在整個供應鏈中全面推廣。

    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根本對策,是全球共同參與控制溫室效應氣體對大氣的排放量,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各級企業、組織,或是普通消費者,都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及政治、經濟、法律和技術手段,達到這一目的。例如“碳抵消計劃”可通過讓消費者參與“排放交易”購買“排放額”。企業界也以購買排放額成為“碳中性”(Carbonneutral)企業作為展示形象爭取消費者認同的經營方向。再如碳交易,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以“資金+技術”換取溫室氣體的“排放權”(指標)。

    曾偉明先(xian)生(sheng)進一(yi)步(bu)表示,憑(ping)借專(zhuan)業的(de)(de)檢測和認(ren)證(zheng)服(fu)務(wu),SGS通(tong)標公司一(yi)直以(yi)來致(zhi)力于(yu)為(wei)各個行業的(de)(de)可持(chi)續發展提供(gong)專(zhuan)業的(de)(de)解決(jue)方案。作(zuo)為(wei)溫室氣(qi)(qi)體量化(hua)報告領(ling)域(yu)的(de)(de)先(xian)行者,我(wo)們的(de)(de)專(zhuan)業團隊長(chang)期努力為(wei)中國企(qi)業提供(gong)客觀(guan)公正的(de)(de)針對溫室氣(qi)(qi)體以(yi)及森林體系的(de)(de)審定及核證(zheng)服(fu)務(wu),協助他們改善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溫室氣(qi)(qi)體排放(fang),增強其在(zai)全(quan)球“綠色”采購中的(de)(de)競爭力,盡早在(zai)全(quan)球貿易(yi)中獲得“綠色”通(tong)行證(zheng),實現(xian)企(qi)業的(de)(de)可持(chi)續發展。

   

  歷史上,工業化往往伴隨碳排放的提高。中國最近幾十年來的碳排放的提高確實同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緊密相連。

  中國工業低碳化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處理低碳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這種困境和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完全不同。由于傳統工業已經萎縮,這些發達國家走低碳經濟道路也相對容易。

  作為一個還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經濟體來說,中國才剛剛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階段,隨著消費結構升級拉動,以機械制造、鋼鐵 、建材、能源為代表的具有重工業化特征的行業相繼進入快速增長通道。

  而今后20年,更是我國基本完成工業化中期任務并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的重要時期,以機械、鋼鐵、石化為核心的重化產業群和以“住行”為特征的汽車工業、建筑業的發展仍將成為進一步促進增長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所以,無論工業或能源結構調整還是技術進步都不會是一蹴而就的。

  南京大學的《中國碳排放特征及其動態演進分析》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從歷史經驗上看,此前的中國經濟結構變動對降低碳排放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貢獻不是很大,對二氧化碳的排放貢獻在-8%~2%之間,多數年份為負效應,年平均值為-0.8%。

  而低碳經濟下的第三產業能降低碳排放;第二產業雖然出現了一定的波動性,但仍保持在46%左右,其中工業比重維持在40%左右。在降低碳排放量的角度,我國經濟結構仍有待優化。

  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對記者表示,低碳經濟這個概念在各個國家還是有不同含義的,從中國角度來講,既要保持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還要實現現代化,還要實現我們的三步走目標,但同時也要解決不能依靠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的傳統道路。對于中國來說,低碳問題如何解決,就是在發展過程中盡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我想國內真正統一認識,從一個單純只求GDP的狀態,到一個發展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階段,這些問題都還沒有解決呢,低碳經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周大地說。

  低碳工業的技術路線

  而在工業如何實現低碳目標上,目前的研究似乎有相對統一的技術路線設計。我國工業排放重點分布在電力、高耗能工業、一般制造業上,而現有的技術路線也是按照這幾個行業展開,不過每項技術的后期開展都是問題頗多。

  具體而言,煤電生產方面,發展超臨界技術和超超臨界發電技術是現有煤電清潔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我國,近幾年超臨界機組和超超臨界機組發展迅速。截至2007年,超臨界機組已經基本完成國產化,超超臨界機組國產化率超過80%,這使我國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機組的成本大大低于國際同類機組,已經具備批量化建造的能力,而這些新型的機組擁有更高的發電效率和更低的煤炭消耗。

  我國目前超臨界機組和超超臨界機組利用快速發展,從技術上給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是將煤氣化技術和高效的聯合循環相結合的先進動力系統)和多聯產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這是清潔發電的最終途徑。不過,建設成本較高是IGCC技術的主要障礙。

  目前,600兆瓦的燃煤超臨界參數機組的單位造價為4130元/千瓦,而根據我國目前已經進行的一些IGCC項目的初始成本可行性分析,這些電站的建設成本在7000~8000元/千瓦,遠高于超臨界機組造價,預計IGCC電站的投資在技術成熟后能繼續下降到6800元/千瓦。

  除了燃煤發電清潔化之外,天然氣發電也是可行的渠道。同其他發電形式相比較,在國外天然氣的聯合循環電站的發電成本是最低的。所以由于市場的作用,天然氣或者是石油基礎的燃氣輪機技術在過去20年有了快速的發展。

  但中國是一個“貧油少氣”的國家,天然氣聯合循環電站只能在便于天然氣進口的沿海或有豐富氣田資源的少數內陸地區建設才顯經濟。

   

  除了傳統能源,核電,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熱發電、風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都是優化能源生產結構的有力途徑。

  不過,就現有的經驗來看,由于國內投資體制不健全,盲目地實行新能源投資反而容易形成產能過剩,同時由于重復建設搶占了資源,沒有預留資源給更為先進的設備,使減低碳排放的效率無法進一步改善,是為碳排放的“技術性鎖定”。

  近期,國務院已經向風力發電的重復建設預警,后期其他新能源需要統一規劃,避免重蹈覆轍。

  對于一般的制造業,提高能源效率是工業的主要減排對策,這個行業中存在大量的節能技術。工業節能的重點是高能耗工業,一些正在開發的技術及新工藝都會在未來若干年內發揮節能減排的作用。

  工業領域另一個重要技術是碳捕獲和碳封存技術(CCS),其成本可以與電廠廢氣中回收的CO2的成本相似,而且會成為工業終端部門最終實行零碳排放的重要技術。還有一些部門的CCS成本會更低,典型的過程如制氫過程中的副產品CO2,但這些CCS技術的可行性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建筑部門的另外一些重要的技術措施是綜合建筑設計,著眼于將節能與建筑設計結合起來,同時考慮各個部分的一致性和相互匹配,如節能門窗、電器設備、采暖以及通風等,達到最佳的節能效果。對大型建筑來講,這樣的系統可以挖掘非常大的減排潛力。

  統一政策規劃

  不過,看起來完備的技術路線,也未必能解決工業整體的低碳問題。因為中國的碳排放清單尚不清晰,由此也無法在整體規劃上做詳盡的低碳減排安排。

  周大地對記者表示,中國現在發展低碳化,是把應對氣候變化變成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性目標,但怎么做還是要探尋。除了我們已經有的政策外,搞低碳化發展還要搞清楚碳到底是從哪里來的。

  “我們搞節能減排這么多年,但還有一些地方搞不清楚碳到底是哪里來的,這就要搞清溫室氣體排放的清單問題,即哪些活動是高碳的、哪些活動是低碳的,哪些是增加碳排放的、哪些是促進低碳發展的。”周大地說。

  如果沒有對整體碳排放的掌握,就無法了解單一環節上的減排是否會增加整體的排放負擔。舉例來說,處理污水中的COD(化學需氧量)可以對水進行潔凈,但這項工作中卻需要耗費大量能量;又比如在電力部門實施CCS,可以捕捉CO2,但同樣會降低電力生產效率,耗費能量。

  缺乏能源清單所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會使一些地方盲目發展。比如,現在各地上太陽能項目較多,但生產太陽能所需的多晶硅本身是高耗能的產品,盲目生產反而會造成生產地能耗和排放的增加。

  所以,工業減排和實行低碳經濟發展都必須對碳排放全流程實施有機控制,這既需要政府部門做好基礎數據的調研,也需要規劃部門做出適應全局的合理規劃,使碳排放既做到行業間平衡,也做到區域間平衡。如果進一步同國際接軌,還需要做到國際間的平衡。

  我國的能源基礎數據十分缺乏,但就在“十一五”期間,已經安排國家統計局做好能源數據的調查,而且國家統計局已經在內部成立了能源司專門負責此事。

  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成本和市場問題,企業是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的主體,如果沒有對節能、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減排技術等的財政激勵政策和投融資優惠政策的支持,企業在推進低碳經濟方面將面臨自身和市場機制無法解決的問題,難有大的作為。

  從國際競爭角度看,發達國家在企業排放、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過程中付出了額外成本,使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有所下降,如果不能及時產生全球性的低碳市場,并制定相應的制度和規則,其在這方面所形成的技術優勢將難以獲得市場回報。特別是作為能源和碳排放大國的美國是否參與低碳競爭仍是很大的變數。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各國廠商能否從中找到低碳發展的升級、各國政府是否愿意通過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而投資于能源、碳減排技術以及運輸系統,來使經濟復蘇,也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低碳發展道路還要求在公平的國際氣候體制下,通過合理的技術轉讓和技術支持,使低碳技術能在全球推廣,從而提高能源開發、生產、輸送、轉化和終端消費過程中的效率,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所有這些解決全球公共物品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機制都同獲取低碳技術商業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有所沖突,需要在新的國際氣候體制下加以解決。而這都需要統一的規劃設計。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企業新聞(wen) 更多
· 皮爾磁:安全門系統進入“小而美”...
· 皮爾磁:為“功勛”壓機注入現代安...
· 皮爾磁攜手德爾格共話氫能生產與功...
· 皮爾磁:以市場為導向,定義安全自...
· 皮爾磁:讓工業燃燒器更加安全智能...
· 皮爾磁:當機械安全遇上工業信息安...
· 皮爾磁:全新的生命周期平臺能帶來...
· 皮爾磁:SIL 4級FNmux獲...
  產(chan)品新(xin)聞 更多
· 皮爾磁:急停按鈕PITestop... 
· 皮爾磁:安全速度監控的全能戰士...
· 皮爾磁:一把“小門鎖”,輕松拿捏...
· 皮爾磁:安全與可持續性相輔相成...
· 皮爾磁:IO-Link Safe... 
· 皮爾磁:模塊化安全繼電器功能升級...
· 皮爾磁:安全光幕的“人貨區分”功... 
· 皮爾磁:卷出新高度,安全開關都開...

廣告服務 | 關于我們 | 網站地圖 | 分類索引 | 服務條款 | VIP會員服務 |《電氣自動化企業大全》| 版權聲明

客服專線:0898-68552405     媒體合作QQ:910167442
中國電子商務服務聯盟成員單位 瓊ICP備
中國電氣自動化網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By Electric Automation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