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迷途:對終極目標的思考
|
(發布日期:2008-1-22 9:33:11) 來源:www.manaren.com |
![]() |
|
曾經有位做了20年外貿出口的企業老總在一次研討會上發出了這樣的聲音:做了這么多年企業之后,突然發現我根本不知道這個企業到底是為誰做的,我做企業的最終目標是什么?
從一味追逐利潤到追逐做大做強,中國企業到了對終極目標進行重新思考的時候了。
“目標”在詞典里第一解釋是:射擊、攻擊或尋求的對象;第二解釋是: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戰場上,戰事正緊,官兵們一鼓作氣,前仆后繼,眾志成城。為的是攻克既定目標。企業里,首要為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然后為實現之,企業全員鼓舞士氣,關心目標,發揮所長,努力拼搏。
對于企業目標,有兩種普遍的中國式企業思維。其一,深信企業越大越好;其二,下意識地將美國企業視為企業成功的榜樣與基準。中國企業想當然地以為,大公司是成功的,而成功的公司一定會變大。因此我們之前會經常聽到企業要做某某行業老大的決心,幾年內要進軍世界500強的豪言壯語。但如果只是簡單復制目標企業的外在形式,而不精通其內部運作,企業注定走不了多遠,還沒有長大就已夭折。所以企業首先不是要做大做強,是要做好。
什么是好企業,什么樣的企業算是做好了,這是個可以有成千上萬答案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企業的基本任務是贏利,追求利潤,但不能說一個會賺錢的公司就是好企業,否則一位做了20年企業的老總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做了這么多年企業之后,突然發現不知道這個企業到底是為誰做的。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企業管理者對企業以贏利為目標之外的思考。
高質量的工作與生活
國富創新董事長周永亮認為:企業的目標正在發生變化,很多優秀的企業家已經意識到不能簡單復制美國企業。中國大陸進入500強的都是超大型國有企業,他們的做法根本無法用企業的標準來衡量。
那么企業除了經營目標外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呢?有人說是:全體員工“工作生活質量”的提高。
專家曹子祥認為: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個特定組織,也不例外,其活動同樣是為了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例如,企業的產品或服務之所以有客戶愿意花錢購買,是因為它能夠改善購買者的生活,或者是有助于改善購買者的生活。例如,購買一個“培訓計劃”,本身不會給購買者帶來直接的生活質量的提高,但是,通過訓練,使受訓者競爭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他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獲取更大的收獲。
在企業中工作的員工,同樣應該是企業成長過程中的受益者,這種受益,不僅僅是他們從公司領取工資,更重要的應該是,工作本身能夠給他們帶來身心的愉悅感、滿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這種在工作場所工作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愉悅感、滿足感、成就感、幸福感的程度,就是我們所說的“工作生活質量”。
工作生活質量如何,直接影響了員工的人生質量。提高了全體員工的工作生活質量,企業自身的利益才能夠得到保證,企業的長期發展才成為可能。提高員工的“工作生活質量”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員工的工作生活質量越高,企業的競爭力越強。如果企業不能夠提高全體員工的“工作生活質量”,企業不一定能夠追求到利潤。
至少追求的效果不會太好。即使追求到了利潤,如果員工的工作生活質量不高,那又意義何在?
現實告訴我們,企業目標受關心程度越高,該企業就興旺、就發達、就具有生命力。企業的成長和壯大,企業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全體員工——包括企業高層、企業中層和企業基層——共同努力。企業高層領導有必要為員工營造有利于關心企業目標的氛圍;企業中層要率先垂范,創造性地傳達好決策層的思想和理念;企業基層要以扎實的態度做好每一項各自的工作,力爭成為每個崗位的職業者。
企業管理要和社會管理相融合
未來的管理將表現為社會管理和企業管理的融合。社會責任和企業使命將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
在商言商,追逐利潤被認為是企業的天性。企業是經濟實體,在市場中生存,當然要講經濟效益,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但是贏利和社會責任并不矛盾,企業可以而且也應該在其中找到平衡點。且不說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
|
|